研究发现人体颈动脉中存在微塑料 会增加心脏病、中风风险?

站长云网 2024-05-30 科普中国 站长云网

如今,塑料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购物时的包装袋、超市货架上的食品、家中的厨电……甚至在摆满了各种精致仪器的实验室,也能看到塑料的身影。与此同时,塑料对人体有害的说法也一直流传甚远。它们的危害性真的如此高吗?

不久之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它对人体可能的影响:颈动脉组织中,含有微塑料或纳米塑料的人在未来三年内心脏病发作、中风或死于其他原因的可能性,是没有微塑料或纳米塑料的人的两倍。

论文题图

微塑料肉眼看不见,但体内却很常见

微塑料是一种小于5毫米的非均匀塑料颗粒,它们往往来自于纺织品中的尼龙、聚酯、腈纶等纤维,或者由塑料瓶等“大型塑料”经过风化降解后形成。这些微塑料如果小于1000纳米,就有了个新名称:纳米塑料。

它具体有多小呢?一根头发把横截面平均分成1000份,大概就是它的大小了。这足够让它们通过消化道或肺部组织进入血液。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微塑料,也有个学名,统称为MNPs。

过去十年,世界各地进行的多项研究已经证实,微塑料广泛地存在于海洋、空气以及陆地生态系统中。而且,它们会侵入人体组织和器官,比如肠胃、肺部、肝脏,以及胎盘。

还有研究查证:它们侵入动物体内之后会影响动物的心脏功能。那么,它们是不是同样也会给人的心血管功能带来影响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来自不同高校、医院的多位学者们组织了一场实验,他们持续追踪了三百位颈动脉狭窄患者,探索患者们的病情进展与微塑料的联系。

研究过程听起来有点“血腥”:外科医生打开患者们的颈动脉,将里面堆积的淤血和斑块全部剖开,学者们再将切下来的组织拿来做研究。但别担心,这只是正常的治疗方案。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本来具有弹性的动脉脉壁变得僵硬,因此导致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乍一看有点像是黄色米粥。它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会影响身体内的许多大中动脉。对于此类患者,医生往往会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来去除病变的组织,让动脉恢复通畅。

可以说,这项研究,是建立在“废物利用”的基础上的。研究的第一个结论,就足够让人吃惊:257名患者中,150位患者的样本被检测出含有聚乙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保鲜膜、塑料袋和饮料容器都是用它做的,其中31名患者的样本还被检测出聚氯乙烯。

微塑料进入人体会导致早逝?

在检测完患者们体内是否含有微塑料后,学者们进行了长达三年的随访。结果发现,检测出塑料的患者,因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中风等原因死亡的概率,和未检出微塑料的患者相比大相径庭。

体内含有微塑料的150位患者中,有30位都因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等原因殒命,概率相当于20%。而未检测出微塑料的107位患者中,因此类病因死亡的有8位,概率约为7.5%。前者的比例将近是后者的三倍。

乍一看,这个数据实在有些吓人。但如果仔细查证但这项研究的过程,你会发现,它有许多不足之处,研究结果也并不能完全佐证微塑料和心脏病、中风的因果关系。

首先,作者们在论文中承认,此项研究没有控制好一些重要的变量,比如患者在PM2.5和PM10中的暴露水平。而后者,恰恰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谁也说不好,检测出体内含有微塑料的那些患者是不是因为接触了更多的PM10才导致死亡率更高。

其次,这个案例研究的人群,都是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无症状患者,这个限定条件实在太特殊了,因此结论不具备代表性。当然,这也不能责怪研究团队,毕竟实验还是要注意伦理性的,只能找到这些因为手术需要而被切除人体组织的患者,不能为了科学研究强行去伤害患者。

另外,塑料的分类其实有很多种,而每种塑料在人体内的渗透程度是不同的,未在粥样斑块组织中检测出微塑料的患者,不代表身体里没有微塑料。过去的一些研究认为,可能每个人的体内都存在微塑料,只是含量不同。

最后,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这些年,塑料制品的使用率一直在提高,微塑料的暴露风险也持续增加,甚至多用洗衣机洗几次衣服,都可能产生更多的微塑料。但整体来看,各地心血管发病率却保持下降。

微塑料需要规避吗?

先说答案:目前还没有研究能证实它对人体的具体危害,但从对动物的研究来看,减少微塑料的摄入,还是很有必要的。

事实上,自2004年,学者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关于“微塑料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的各项研究就始终不间断。虽然这两年来陆续有学者们在人体的血液和器官中发现微塑料,但是它们的危害,却很难考证。

曾有一些学者采取了科学研究最常见的方法:研究动物并且发现体内微塑料含量过多的动物患病风险更大,但这依然不能类比到人类。毕竟,和人类相比,这些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动物体型相对小,长期被塑料废品影响的概率更大。有研究认为,目前人体内摄入的微塑料含量尚处于安全水准。

但这仍然给我们提了个醒:当微塑料的摄入含量达到某个比重时,对身体的影响也许就会从量变到达质变。为了尽可能减少微塑料的摄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减少和塑料制品的直接接触,比如少用塑料袋装熟食,喝奶茶时尽量少用塑料吸管,以及减少海鲜内脏的摄入。

参考文献

[1]MarfellaR,PrattichizzoF,SarduC,FulgenziG,GraciottiL,SpadoniT,D'OnofrioN,ScisciolaL,LaGrottaR,FrigéC,PellegriniV,MunicinòM,SiniscalchiM,SpinettiF,VigliottiG,VecchioneC,CarrizzoA,AccarinoG,SquillanteA,SpazianoG,MirraD,EspositoR,AltieriS,FalcoG,FentiA,GaloppoS,CanzanoS,SassoFC,MatacchioneG,OlivieriF,FerraraccioF,PanareseI,PaolissoP,BarbatoE,LubrittoC,BalestrieriML,MauroC,CaballeroAE,RajagopalanS,CerielloA,D'AgostinoB,IovinoP,PaolissoG.MicroplasticsandNanoplasticsinAtheromasandCardiovascularEvents.NEnglJMed.2024Mar7;390(10):900-910.doi:10.1056/NEJMoa2309822.PMID:38446676.

[2]Cole,Matthew;Lindeque,Pennie;Fileman,Elaine;Halsband,Claudia;Goodhead,Rhys;Moger,Julian;Galloway,TamaraS.MicroplasticIngestionbyZooplankton(PDF).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13-06-18,47(12):6646–6655.

[3]EuropeanChemicalsAgency.Restrictingtheuseofintentionallyaddedmicroplasticparticlestoconsumerorprofessionaluseproductsofanykind.ECHA.EuropeanCommission.

[4]Micro-andNanoplasticsBreachtheBlood–BrainBarrier(BBB):BiomolecularCorona’sRoleRevealed.Nanomaterials2023,13(8),1404.

[5]Wei,Xin-Feng;Bohlén,Martin;Lindblad,Catrin;Hedenqvist,Mikael;Hakonen,Aron.Microplasticsgeneratedfromabiodegradableplasticinfreshwaterandseawater.WaterResearch.2021-06-15,198:117123.

[6]Thompson,R.C.;Moore,C.J.;VomSaal,F.S.;Swan,S.H.Plastics,theenvironmentandhumanhealth:Currentconsensusandfuturetrends.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B:BiologicalSciences.2009,364(1526):2153–2166.

[7]Carrington,Damian.Microplasticsrevealedintheplacentasofunbornbabies.TheGuardian.2020-12-22.

责任编辑:站长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