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野生黑猩猩每天摄入惊人剂量天然酒精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团队首次直接测量了非洲多地野生黑猩猩常吃果实中的乙醇含量,结果显示,这些动物在日常进食中会持续接触、并摄入相当可观的天然酒精。

研究发现,按平均水平计算,黑猩猩每天通过水果摄入的乙醇总量,大约相当于“超过两杯标准酒精饮品”的酒精量。这一结果表明,乙醇长期以来一直是它们日常饮食的自然组成部分,很可能也反映了早期人类祖先的典型膳食结构。
每天“相当于两杯酒”
论文第一作者、伯克利分校综合生物学系研究生阿列克谢·马罗(Aleksey Maro)表示:“在所有研究地点,雄性和雌性黑猩猩每天从饮食中摄入的纯乙醇约为14克,相当于一份美国标准酒精饮品。”他说,“如果按照体重换算——黑猩猩平均约40公斤,而典型成年人约70公斤——那么它们的日均摄入量接近两杯酒。”
在美国,“一杯标准酒精饮品”含乙醇约14克,不考虑饮用者体型;而在欧洲很多国家,“标准杯”一般以10克乙醇为单位。
马罗在乌干达的恩戈戈(Ngogo)和科特迪瓦的泰伊国家公园(Taï National Park)两个长期黑猩猩研究站,共采集了21种、黑猩猩经常取食的果实样本。测量显示,这些果实中乙醇含量平均约为重量的0.26%。灵长类学家的观测估计,在这些地区,黑猩猩每天大约要吃10磅(约4.5公斤)水果,水果约占其全部饮食的75%。研究团队据此计算出野生黑猩猩每天摄入乙醇的近似剂量。
伯克利综合生物学教授、论文通讯作者罗伯特·达德利(Robert Dudley)指出:“黑猩猩每天要吃下相当于自身体重5%到10%的成熟果实,即便乙醇浓度不高,累积起来的日剂量也十分可观。”他补充说,如果黑猩猩偏好更熟、含糖量更高的果实,那么本研究测到的数值反而是一个“保守的下限”。
看不出醉意,却可能长期慢性接触酒精

研究人员指出,黑猩猩会整日分散地进食,目前尚未观察到明显的醉酒行为。若要真正出现“醉态”,一只黑猩猩必须吃下多到让胃部严重胀大的果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与酒精无关:这种持续的、低水平的乙醇摄入模式,说明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酒精极有可能一直是包括早期人类在内的灵长类饮食中的“常客”。
与野外同类不同,圈养黑猩猩以及现代人类中的相当一部分,如今几乎不再摄入自然发酵食品,可能错过了一种曾长期存在于灵长类“菜单”上的营养成分。
马罗表示:“如果我们每天都吃一些发酵食品,摄入的酒精总量大致就和黑猩猩现在差不多。人类对酒精的偏好,很可能源自我们与黑猩猩共同祖先的这种饮食遗产。”
“醉猴假说”:人类嗜酒的演化解释
早在二十多年前,达德利就提出,人类嗜酒的倾向,部分继承自灵长类祖先的饮食行为。他在2014年出版了专著《醉猴:我们为何饮酒与滥酒》(The Drunken Monkey: Why We Drink and Abuse Alcohol),系统阐述了这一“醉猴假说”。
这一观点起初遭到不少科学家质疑,尤其是部分灵长类研究者——他们认为,野外的猴子和类人猿并不会主动食用发酵的果实或花蜜,而这些食物之所以含有酒精,主要是因为酵母利用糖分发酵,就像把葡萄汁酿成葡萄酒一样。
但随着更多野外和实验观察的积累,支持“醉猴假说”的证据渐渐增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灵长类学家报告称,猴子和猿类确实会吃发酵果实。就在今年早些时候,就有研究记录到几内亚比绍的野生黑猩猩会分食含酒精的发酵果实。此外,多项研究也显示,圈养灵长类在可选择不同浓度酒精的饮品时,往往偏好高酒精含量的选项。
例如,达特茅斯学院研究团队在2016年的一项实验中发现,当给指猴和懒猴提供不同酒精度数的花蜜时,它们会首先喝光酒精含量最高的那一份,随后还会反复回到已经空了的高酒精容器前,似乎“意犹未尽”。2022年,达德利与巴拿马的研究者合作,记录到野生蜘蛛猴会吃大量含酒精的发酵果实,并在其尿液中测出了酒精代谢产物。
达德利与合作者今年发表的另一篇论文还指出,不仅是哺乳动物,许多鸟类也在日常饮食中接触酒精。研究人员检测了17种鸟类的羽毛样本,其中10种的羽毛中存在乙醇的代谢产物,这表明这些鸟类的食物来源(如花蜜、谷物、昆虫,甚至其他动物)中也含有相当数量的乙醇。
“乙醇的摄入并不是灵长类的‘专利’,”达德利说,“它更普遍地存在于所有以水果为主食、以及部分以花蜜为主食的动物中。”
至于动物为何会主动寻找或偏好含酒精的食物,研究者提出了若干假说。例如,乙醇的气味可能帮助动物更容易找到含糖更高、能量回报更大的成熟果实;酒精还可能像人类用餐配酒一样,提高进食过程的愉悦感。此外,在部分灵长类或其他动物中,共享带有酒精的发酵果实,可能参与群体内的社会联结与互动。
“这一切都提示我们,需要投入更多公共资金,去深入研究现代人类对酒精的吸引与滥用问题——这极可能有着深厚的演化背景。”达德利说。
艰难的野外工作:用雨伞“接尿”的科学家

从2019年起,马罗先后两度前往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Kibale National Park)的恩戈戈研究站,并赴科特迪瓦的泰伊国家公园进行一次长期实地调查。恩戈戈拥有非洲规模最大的黑猩猩社会群体,当地黑猩猩会爬上树冠采食多种无花果等果实。马罗和同事们在黑猩猩刚刚取食过的树下,捡拾完整、刚落地的果实样本;在泰伊,他们则在黑猩猩常在地面拾食的树下,采集未被啃咬、未受损的落果。
每一份样本都会被装入密封容器,并仔细记录物种、大小、颜色、软硬程度等特征,随后在营地冷冻,防止继续成熟发酵。为了检测酒精含量,马罗在三次田野考察中分别使用了不同的便携式检测方法,包括类似酒精测试仪的半导体检测装置、便携式气相色谱仪以及化学显色试剂。三种方法得到的乙醇浓度结果高度一致。此前,他已在伯克利实验室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标准化测试,以便在田野条件下可重复操作——在野外,他通常一天要处理20份样本,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
其中两种方法需要先将果实解冻、去皮去籽,再将果肉打碎,密封静置数小时,让乙醇挥发到容器上部空间,然后采集所谓“顶空气”进行检测。另一种方法则是直接提取果肉中的液体部分,通过遇酒精会变色的试剂来测定含量。
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按照黑猩猩在各类果实上花费的觅食时间来加权计算,恩戈戈样本的平均酒精含量约为重量的0.32%,泰伊略低,为0.31%。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地点黑猩猩最常食用的“主打果实”——恩戈戈的一种榕属无花果(Ficus musuco)和泰伊的一种常绿树Parinari excelsa所结的梅状果实——其酒精含量都位居前列。研究者观察到,雄性黑猩猩群体常在F. musuco树冠聚集大快朵颐,然后再结队出发巡逻族群边界;而Parinari excelsa的果实同样深受大象偏爱,大象被认为对酒精气味极为敏感。
达德利评价说:“马罗的方法论优势在于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之所以‘诱人却少有人做’,就是因为在野外灵长类研究站很难系统采集、分析它们真实食用的果实样本。此前根本不存在这样一套数据,这也使得争议迟迟难以解决。”
新研究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未来,研究者可在更多黑猩猩保护区系统调查它们是否会“偏选”发酵程度更高、含酒精更多的果实。今年夏天,马罗已重返恩戈戈,尝试在黑猩猩夜宿树上时,用雨伞等工具接取从树上滴落的尿液,以便利用类似美国部分工作场所使用的检测试剂盒,分析其中的酒精代谢物。他和团队成员、旧金山州立大学本科生劳拉·克利夫顿·伯恩(Laura Clifton Byrne)还会紧跟黑猩猩行动轨迹,及时捡取它们刚从树冠采摘、扔到地面的新鲜果实,并立即检测其中的酒精含量。
编译自/ScitechDaily
踩一下[0]

站长云网
顶一下[0]